供應鏈多階段分析結果


Loading...

碳排放/碳成本在供應鏈前10大產業活動的比重


提醒:

1. 目前快篩模式的計算尚未能評估產品服務被(下游產業或用戶)使用時產生之溫室氣體,因此類別五的碳排放量當數值預設為0

2. 類別三的子類別量化可能不完整,部分運輸之碳排放當量未能計算,例如產品下游運輸、員工通勤、商務旅行


範疇 1到3的碳排加總

範疇1、2、3對應於2006年版本ISO-14064之Scope 1,2,3分類

企業上游1至 階的碳排/碳成本加總

Tier 1與Tier2分別代表上游1階供應商,以及2階供應商之合計排放量。舉例說明,企業購買原料及能源,其供應商產生的碳排會算入Tier1,而供應商的供應商的碳排算入Tier2, 以此類推


上傳Excel檔欄位格式範例


上傳資料預覽


批次計算結果圖:供應鏈碳排(公噸)

批次計算結果A類:供應鏈整體指標

批次計算結果C類:碳排放類別指標

批次計算結果S類:碳排放範疇指標

批次計算結果T類:上游階層數指標

公司類別1+2碳排分析結果

碳排量類別組成


正負碳排項目&淨碳排(瀑布圖)


比較模式1與2供應鏈產業碳排



Loading...

公司基準年類別1+2碳排分析結果

碳排量類別組成


正負碳排項目&淨碳排(瀑布圖)


比較模式1與2供應鏈產業碳排



Loading...

加權評分超過80的間接排放源類別


評估說明

1. 依據 ISO 14064-1:2018 之分類,進行類別 2~6 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源鑑別

2. 將鑑別出之間接排放源依據評估原則予以評分,並決定顯著性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源

3. 透過內部討論,確認最終納入計算之顯著性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源


填表方式

1. 依各類別項順序鑑別各種可能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源

2. 若該類別並無可鑑別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源項,則填寫「無」,可不需進後續評分作業

3. 若該類別有鑑別之項,則順序列出溫室氣體排放源項後,後續執行評分作業

4. 評分準則,如下表

5. 依據 "各項之分數" 平均後得到間接溫室氣體排放評分結果

6. 評分於顯著性檻設定分數(含)以上者,列為顯著性間接排放源

7. 顯著性間接排放源經過討論,確認納入計算之項與內容

8. 排除與說明:確認為顯著性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源,如有排除或本次報告中未能量化者,應將情況予以說明

9. 填完表格後請按兩下標題的加權評分,會自動由大到小作排序

顯著性排放權重


不確定性分析評估

活動數據品質

溫室氣體數據等級評分

不確定性分析

資料來源:公開資訊觀測站


比較所選行業各排放源排放密集度


比較所選行業各排放源總排放量

資料來源: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

選取行業各登錄排放源 平均值


比較所選行業各排放源總排放量


比較所選行業各排放源間接排放量

輸入用水量及碳排係數


輸入投入之原物料量及碳排放量


輸入外購服務及使用量


輸入廢棄物委外處理方式及數量

輸入使用組織生產的產品相關溫室氣體排放


輸入不屬前述類別之溫室氣體排放


供應鏈碳排分布

Loading...

功能開發中

功能開發中


指定行業減碳策略/技術


行業共通減碳策略/技術


溫室氣體排放範疇簡介

  • 範疇一:直接排放 ,來自於製程或設施之直接排放,如:工廠鍋爐、化石燃料、製程反應、冷媒逸散等。
  • 範疇二:能源間接排放 ,使用外購電力或蒸汽之能源利用所產生之間接排放。
  • 範疇三:其他間接排放 ,由事業活動造成但不由事業控制的排放,如:運輸、員工通勤、上游原料生產、委外業務等。

本系統由成功大學設計開發,使用的相關參數符合ISO 14064-1:2018,並經由 SGS 認證。